![]() 新加坡綠色建筑啟示:綠色設計后更需對建筑能效持續監控
新加坡的綠色建筑計劃始于2005年,其綠色建筑標志認證(Green Mark)由高到低分為四個評級標準:白金級、超金級、黃金級和認證級,考核指標包括節能、節水、環保、室內環境質量和其他綠色特征與創新五方面。隨著綠色建筑的推廣,新加坡政府也不斷調整相關政策,通過立法逐步加強強制性標準。同時為確保建筑改造后“綠色表現”維持在最佳水平,也更加注重綠色建筑能效的持續監控與改善。
新加坡是與我國最早開展合作建設綠色建筑項目的國家之一,我國在綠色建筑推廣及綠色建筑認證標準方面也借鑒了新加坡的經驗。近年來,新加坡建設局與我國地方政府更多通過簽署合作備忘錄的方式合作,由新方提供技術研究,協助當地政府編制綠色建筑和綠色園區標準等。在借鑒新加坡先進經驗的同時,針對我國地域廣闊,氣候條件多樣的特點,綠色建筑實踐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又如何對建筑運營節能效果進行持續監控?新加坡建設局國際開發署高級署長許麟濟通過《現代物業》向讀者進行了詳細闡述。
《現代物業》:新加坡與中國在綠色建筑方面有很多合作,比如蘇州工業園和天津中新生態城都是非常大型和成功的項目。在您看來,中國新建項目更需要先進的“綠色”技術?還是更需要先進的“綠色”理念?為什么?
許麟濟:與采用先進的綠色建筑技術相比,從項目最開始就引入綠色建筑理念及其設計,這種系統化的解決方案更為重要。為了促進整合式設計和執行,項目各參與方均應從項目初期介入,直到項目結束。這樣做,才能夠在實現可持續性及節能的同時,做到經濟上可行。
《現代物業》:您之前提到過一個觀點,“綠色建筑的誤區是:必須有再生能源才是綠色建筑、或者必須有綠色植物才是綠色建筑”。那么在目前中新合作的項目中,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避免進入類似誤區?
許麟濟:關于這點,請允許我澄清一下,綠色建筑是指在生命周期內,對環境友好且高效利用資源的建筑。如果能夠在建筑中及其周圍合理應用綠色植物,可以提高建筑使用者的熱舒適度;但是應用綠色植物并不是綠色建筑的根本特征。
事實上,可再生能源和綠色植物是綠色建筑中的常見技術,但是它們并不是一個建筑達到綠色建筑要求的必備條件。建筑應首先考慮優化設計和采用高效系統來降低能耗,然后考慮可再生能源作為清潔能源,目前可再生能源的高價格和長回收期導致它們還不適合在建筑業大規模使用。目前一些綠色建筑評估系統,把可再生能源的應用作為高級獎項的強制要求。在新加坡建設局Green Mark評估系統中,可再生能源屬于非強制性要求。
《現代物業》:新加坡在綠色建筑方面的創新實踐,是否適用于其他國家和地區?中國各地氣候不同,借鑒新加坡綠色建筑理念和技術需要進行哪些調整?
許麟濟:新加坡綠色建筑設計的基礎理念可適用于其他國家。新加坡Green Mark體系主要關注三個方面:(1)利用被動設計減低需求;(2)利用高效設備及環保材料來降低資源消耗;(3)利用可再生資源或其他替代資源。這種觀念對節能、節水、節材均適用。
綠色建筑技術方面,新加坡市場廣泛使用的技術不能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全盤照搬,但是有一些技術是可以在其他氣候條件下應用,比如制冷機運行優化策略,先進建筑管理系統,自然采光及遮陽設計等。一般來說,特定技術在應用前,必須通過技術評估和經濟評估來保證其切實可行。
。ㄎ赐辏
(責任編輯:django)原載于《現代物業•設施管理》2014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