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于《現代物業•設施管理》2019年9期
近年來,“智慧城市”已經成為商業房地資產熱門的話題,可時至今日,智慧城市的定義依舊模糊。隨著越來越多的物業管理專業人士埋首于在建筑內應用最新潮的智能工具(多數是科技方面),整個城市層面的智能應用也逐漸引發了業界新一輪的思考。
——但可千萬別異想天開地開始計劃在建筑里增添與飛行汽車有關的設施了。讓我們實地走訪專家們來征求一下他們對一個最根本問題的看法——“到底什么是智慧城市?”
如果你仍對這個問題感到困惑不解,沒有關系,大多數人抱有同樣的看法。事實上,許多業內專家也認為智慧城市的概念是使用者個人從專業視角出發而主觀構建的。其中一個具有洞見性的解讀來自一位在世界各地都具有城市設計項目經驗的專業人士——嘉科工程公司(Jacobs)設計總監詹姆斯·摩爾(James Moore)博士,其將智慧城市描述為“現在與未來都能不斷優化現有可再生資源的使用,為城市居民帶來可持續、高質量生活的城市”。你可能會發現摩爾博士的定義并未準確提及技術這一詞匯,但他認為無論采用何種技術手段,智能整合,或優化數據與信息的使用,才是實現定義中目標的有效途徑。
從微觀到宏觀
和建筑業主在自家建筑內應用智能科技的概念類似,在城市中應用科技也是為了提升運營效率并增強居民體驗。建筑系統軟件公司Site 1001的首席執行官克里夫·亞當斯(Cleve Adams)認為,出現這種相似性是因為智能整合最早源自單一物業的層面。他表示,美國人每天約90%的時間都待在室內,如此一來物業管理專業人士改善室內空間條件的工作就變得尤為重要;谏鲜鲇^點,亞當斯得出的結論是:沒有智能建筑就沒有智慧城市。那什么是智能建筑呢?亞當斯表示:能夠運用技術力量讓所有決策都以設施使用人的舒適度為中心的建筑才稱得上是智能建筑。
摩爾同樣也對物業管理專業人士如何應用科技來推動城市智慧化發展進程提出了些許建議。他提到,城市指定的一些專用停車位在停車高峰過后會造成大面積停車場地無車可停,而這些指定停車位本來是用于提升建筑內到訪居民的用戶體驗的。業主和物業經理們可以根據這點來提升停車場的運營效率。摩爾建議在這些停車場內應用數據收集技術來統計停車位的占用情況,這樣業主和物業經理們可以在停車位富余的時候直接將空車位租借或借用給附近有停車需要的商業體。
許多現代商業建筑已經開始使用智能科技來優化設施運營了。較為普及的技術都擁有全方位采集建筑數據的能力,從采光、自來水使用到維修請求,并使用人工智能(AI)技術進行數據分析,模擬預測結果以及提供行動建議。物業管理經理可以在系統平臺上查看這些行動建議或直接在物聯網設備上授權設備自主執行行動。
亞當斯則提出了建筑利用技術進行溝通的另一種途徑,這種溝通不僅存在于建筑內部,還存在于周邊建筑之間。例如,他表示可以安裝一種應用,使“擁有太陽能屋頂的建筑主動與社區內其他建筑溝通,傳遞自身仍有富余電力的信息,并將這些富余電力分享給有需求的建筑”。亞當斯還堅信,如果建筑被賦予了相互溝通的能力,建筑們就可以通過相互學習來提升運營效率。
商業房地資產并不是惟一提倡智能整合的行業?悼ㄋ固厣虡I(Comcast Business)銷售運營資深副總裁特瑞·康奈爾(Terry Connell)認為,智慧城市的使命是“讓技術供應商幫助整個社區提升生產力并讓社區接觸到以往從未接觸過的新鮮事物”。他較為重視那些駕馭科技力量的解決方案(尤其是互聯網方面)是如何為個人生活增加價值的。他認為,城市和供應商應當確保所有社區成員都能獲得這些資源,并為那些無力承擔資源成本的人們提供更低成本的互聯網解決方案。
數據驅動的智慧
市面上多數智能解決方案都是為了幫助建筑處理所收集(有時是非目的性收集)的數據。亞當斯堅信數據收集平臺所收集的數據具有潛在價值,最終能切實轉化為運營洞察力。
但亞當斯同時表示,普通的數據收集平臺并不能滿足需求,有效的系統必須將數據統一收集在一個建筑運營系統中,而且這個建筑運營系統必須能夠根據收集到的信息為建筑進行最佳決策。
上述數據采集的評價標準在宏觀上也適用于智慧城市——數據應當最終轉化為實際行動。摩爾將數據采集的整個過程分解為多個可行步驟,“數據是由小段信息組成的;信息又是數據在整體中的體現;知識是如何理解信息又最終形成所謂的智慧:運用這些知識并將其組成有目的性的、有意義的、符合當地情況的連續整體。”
從A點到B點
那么科技又將如何應用到當今的城市中?許多城市正在尋求智能解決方案以優化出行問題。根據摩爾的經驗,現代城市應當思考如何將“交通即系統”轉變為“交通即服務”。兩者的區別在于:系統遵循準則,當人們需要從A點到B點時,傳統系統會選擇一個主要的出行方式,如私人轎車;而服務卻會為人們提供多元化的選擇并向他們提供足夠多的信息以供他們進行合理決策。摩爾認為這種方式是“城市中運用信息的理想模式。通過向人們提供多種多樣的選擇,幫助他們做出了最好的決策”。
摩爾發現澳大利亞的悉尼是一個交通網絡相比系統更偏向于服務的城市。悉尼計劃建立一個智能手機可接入的技術平臺供用戶規劃行程,用戶還能隨時在“個人移動出行包”——一種包含新舊出行模式的捆綁式服務上接收到新增的路線規劃信息。這種選擇的靈活性促使公眾選擇更多樣化的出行方式,進而緩解了交通擁堵。
摩爾同時指出,電動踏板車的出現有助于解決“最后一英里”問題,為短距離兩點之間的穿行(如從辦公室到地鐵站)提供了便利。在這個復雜的科技時代,摩爾希望市面上出現更多的智能出行選項,持續帶動城市需求,讓城市始終以開放的態度去探索更好的出行模式。物業管理經理也應持續關注最新的出行技術進步將如何帶動人群接觸更多商業建筑群,以及這種變化會帶來哪些潛在機遇。
科技正持續抬高著個體建筑和建筑所在城市發展的天花板。雖然現在還沒有確切的指導性建議能使解決方案從普通一下子變得“智能”,但專家認為個中關鍵可能在于多種新技術的配合應用,它們不僅要考慮未來和過去的技術環境,還要積極優化現有的解決方案?梢钥隙ǖ氖,改善建筑使用者和普通民眾健康福利的機會讓房地資產行業有充分理由邁入新的階段。
本文由國際建筑業主與管理者協會(BOMA)特別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