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于《現代物業·設施管理》2019年10期
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歷史建筑物的防火與保護。防火是我近40年來長期研究的一個話題,所以也想通過此次演講跟各位共同探討火災到底意味著什么,并分享給各位應對的方案。當然,我并沒有所有的解決方案,但是我能告訴各位能做些什么,這也許會對大家有幫助。 此前有研究報告指出,南非Wonderwerk洞穴發現100萬年前人類祖先用火的痕跡,而火被人們用來烹飪食物已經有超過2,000年的歷史。時至今日,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會用到火,它帶給我們便利,但是同時也很危險。在很多地方,火災無情地毀滅著建筑物、生命、文化遺產:2019年3月30日,四川涼山州木里縣雅礱江鎮立爾村發生森林火災,27名消防員喪生;1666年9月2日,倫敦布丁巷(Pudding Lane)一間面包鋪失火,大火延燒了整個城市,連續燒了4天,大約六分之一的建筑被燒毀,包括著名的圣保羅大教堂,火災后超過1萬人無家可歸;1871年10月8日,芝加哥主婦凱特·奧利爾瑞女士的母牛撞翻了谷倉里的一盞馬燈,大火迅速蔓延,燒毀了17,500棟建筑,300人喪生,10萬人無家可歸。這些只是數不清的例子中的一小部分,在這些火災中,歷史建筑物的損壞相當嚴重,令人惋惜。 我主要從下面五起火災案例來分享如何預防火災的發生,以及如何保護歷史文物建筑。 第一個例子大家應該都很熟悉,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遭遇大火,塔尖倒塌,建筑受損嚴重。大家都知道,巴黎圣母院是巴黎的標志性建筑,也是拿破侖加冕的地方,850多年來歷經了黑死病、法國大革命和兩次世界大戰,如今卻被大火摧毀,而這本來是可以避免的。我們不禁深思其中的原因。巴黎圣母院整個建筑都是木質結構,木質的房子本身很難快速點燃,但是經過長期的干燥之后,火源點燃的速度非?,所以很難抑制火災的勢頭。另外,建筑的整個懸梁都是由木質腳手架支撐,進一步加速了大火的蔓延。巴黎圣母院有專門的警衛會對每層樓進行巡查,巡查的頻率是60分鐘一次,但是可能間隔時間太長,火情并沒有在第一時間被發現。而且大教堂里的火災消防安全系統沒有直接連接到消防站,火情警報響起后現場警衛必須爬到屋頂確認警報,這其中又有6分鐘的延遲,發現火情時,大火已經燃燒了20分鐘?梢哉f在整個事件中,他們并沒有做好預防和應急預案。 第二個例子,2018年9月2日,巴西國家博物館火災。巴西國家博物館建于1803年,是美洲地區最大的人文和自然歷史博物館之一,博物館收藏了2,000多萬件價值連城的化石、文物、藝術品和文件,在此次大火中,90%的文物作品一夜之間被摧毀。這棟建筑原本是巴西王室的一座宮殿,后來才作為博物館使用,所以在建筑設計時有一定的特殊性:皇室規定在宮殿里面不能有防火門,也不允許安裝防火噴淋裝置;再加上年久失修,線路老舊,消防栓也不起作用,當消防車到達的時候,消防員發現水管里面完全沒有水用。他們花了幾個小時才找到水源,而此時整個宮殿都被燒沒了。 第三個例子,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格拉斯哥藝術學院,它是英國著名建筑設計師查爾斯·雷尼·麥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的作品,是著名的歷史性建筑。這樣一棟經典的建筑卻發生過很多次火災,甚至在四年時間內(2014年和2018年)兩次失火。經過2014年的大火,人們正在對這棟建筑進行修復,可是卻再次起火,雖然出動了120名消防員參與救火,但是建筑本身的消防噴淋水泵沒有起作用,火災發生后一天所需水泵才運到現場。最終,一棟代表著城市人文歷史的國家建筑,就這樣被燒沒了,也沒辦法再做修復。 第四個例子,2017年倫敦西區格倫費爾大廈火災。從火災的嚴重程度來看,他們的設施管理非常糟糕;馂陌l生在凌晨1點左右,導致72人死亡,70人受傷,僅有223人得以逃脫。此次起火原因是4樓的一臺冰箱插線短路,冰箱燃燒爆炸打破了窗戶,導致外墻防護板起火。15分鐘內,大火從4樓蔓延到屋頂,24層的公寓大樓燃燒了60小時才熄滅。大樓外墻的防護板,本意是起到保護的作用,但是防護板是用鋁做的,屬于易燃材料,防護板被點燃后火苗直接從四樓往上躥,延伸到了整棟大樓,幸運的是當時風不是很大,火只是往上燒沒有蔓延到周圍的建筑。 最后一個例子,1992年英國溫莎城堡大火。溫莎城堡被認為是英國女王最喜愛的官邸,位于倫敦西部的溫莎大公園,可以追溯到11世紀,占地超過484,000平方英尺(約合44,965平方米),共有1,000個房間。城堡里面非常漂亮,有很多古典裝飾,起火原因是房間中屋頂的聚光燈離窗簾太近,導致窗簾受熱被點燃,之后大火蔓延到了整棟城堡。當時由女王自己的25人消防隊首先進行滅火,但是最終200名消防員和35輛消防車參與其中才把大火撲滅。大火過后,城堡慘不忍睹,造成4,450萬美元(約3億元人民幣)的損失。 從這些觸目驚心的火災事件中,我們也吸取到了一些經驗和教訓。歷史建筑物發生火災容易損失慘重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資金不足、年代久遠、保護管理不到位、消防系統不完善、忽略細節等。我的建議是遵循DPS原則,即檢測(DETECTION)、預防(PREVENTION)和阻止(SUPPRESSION)。在火災發生之前,就要對建筑物進行檢測,評估可能存在的風險,例如通過熱探測器、光電探測器、電離檢測器等進行火情探測,一遇火情就能及時報警,以便管理者在火災發生時第一時間做出反應。日常的預防和維護也是必須的,需要大樓的管理者對員工進行相應的培訓,定期檢查設備、電線、管道,排除可能存在的隱患。最重要的是必須要有防火意識,要讓你的員工清楚大樓的情況,有責任心去注意日常工作中出現的異,F象,排除可能引發火災的情況,把火災遏制在發生之前。歷史建筑物火災的教訓是沉痛的,希望通過我們的管理再也不會起火。
林國楨(Alex Lam),加拿大AVIEMORE STIRLING首席設計官,職業生涯超過50年,在美國保險商用實驗室進行防火研究,包括燃燒電信設備來研究建筑物的防火行為,曾為加拿大貝爾公司建立了一個全面的防火和滅火方案,成為電信工業的標桿。IFMA全球工作環境設施管理2019中國峰會暨展覽會現場報道,記者/方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