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于《現代物業·新業主》2019年12期/總第479期
蘇州中心項目集多地塊、多業態于一體,各類能源管線眾多。通過這些“毛細血管”,才能給這座城中城提供持續運轉的能量。但是,如何讓眾多“毛細血管”鋪設有效接入用能區域,并持續有效地供應,是需要著重研究的課題。 難點有四方面:首先,蘇州中心集多種業態于一體,能源的供給要滿足不同業態的個性需求,后期維護要盡量減少互相的干擾;其次,軌道1號線從項目正中穿過,集中能源站的設置使管線無論如何都必須跨軌道;再次,星洲街作為商業街成扇形圍合住商場,后期管線的施工以及維護不能對這條主要的交通要道產生干擾;最后,能源管線和其他機電設備一樣,要被“隱藏”起來,保證地面景觀的干凈平整。
考慮到以上種種因素,結合國際各大城市建設的發展趨勢,反復分析研究,最終蘇州中心并沒有采用常規的將管線在覆土中埋地敷設或在地下室頂部吊裝的方式,而是在星洲街下方,為這些管線造了一條長800米、寬11米、高2.8米的小型隧道——共同管廊。這條共同管廊就像一條大動脈,將電力、通信、供冷、供熱、給排水等“毛細血管”們都包裹在其中。整個蘇州中心運行的能源,就通過這條“大動脈”源源不斷地輸送過去。
共同管廊位置示意圖 共同管廊于19世紀發源于歐洲,隨著城市高度集中,城市公共空間用地矛盾開始凸顯,近幾年中國共同管廊的建設也被有力推進。作為“地下城市管道綜合走廊”,這條集合了各種管線的“能源大動脈”有著多方面的優勢。這條共同管廊全長800米,地下共同管廊區域面積約11,545平方米。 就像一條能源大動脈將電力、通信、供冷、供熱、給排水等“毛細血管”們都包裹在其中。一方面,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測系統的共同管廊可以方便即時增減管線、維修和日常管理,從而保證能源的有效供給而不間斷,也保證了上方的星洲街后期不用“開膛破肚”;另一方面,各種管線匯集于綜合管廊內,布置緊湊合理,有效利用地下空間,節約用地,還空間于綠地與人。“隱藏”了設備、管線、桿柱及各種管線的檢查井等,不但增加了設備的耐久性,也使蘇州中心地面景觀更加干凈、整潔。
在看不見的地下,蘇州中心的“血液”,就順著這條能源大動脈,將集中式能源站的熱冷能源、市政電力、水等源源不斷地流向每一個角落,保證蘇州中心24小時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