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年前到來的后房地產時代,各種以孵化器之名進行的創投項目招商,大多屬于滯銷物業的行銷包裝,2014年9月19日以后,是阿里巴巴的上市徹底點燃了成千上萬青年的創投熱情,讓他們看到了一條輕資產、重技術、建構團隊更加簡捷容易、不需要大量生產資料卻可以任意切入幾乎任何一種生產與消費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進入2015年,在國家政策的一再傾斜和國家領導人形象代言式的個人激勵下,正版的“互聯網+”開始發酵,媒體上開始充斥各行各業大量的暴富故事,無論你昨天還是多么不起眼的屌絲,只要你的夢想你的創意,能夠從那只互聯網神燈里面過一遍,就可以流淌出數不盡的用戶、贊美和嘩嘩作響的鈔票。
那只可以把夢想變成現實的神燈卻很少現身,絕大多數的阿拉丁們不僅永遠得不到自己的公主,甚至遠遠看一眼的機會都沒有。
其中的緣由,不得不說,除了創業者們草臺班子太多,空有一腔熱情和欲望,缺乏必要的技術和創意能力之外,還有不少的投資人,依舊在沿用傳統產業的思維慣性來評估創意產業。
新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最大最長久的“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是計劃經濟年代仿照蘇聯模式基于制造業,不,準確地說是基于工業制造業的項目評估體系。這種評估體系的最大特點,在立項方面,是以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資料建設按計劃控制為原則,同時因為社會生產力的低下而把社會消費需求也納入了計劃可控;在投資方面,是以國家金融體系內撥款為主、貸款為輔的政策杠桿進行銀行財務評估,投資風險往往只是政治風險,而僅有的商業風險(如果有的話)也只是按照多少年也不會輕易調整的靜態投資收益率來進行預估,一切“市場”元素尤其是需求元素都是可以事先計算出來。剩下的,就看如何構建企業模式——也就是管理模式和贏利模式了。
不要認為這個時代已經遠去,看看我們的身邊,除了國家建設銀行以外,其他受到嚴格計劃控制的商業銀行,至今仍在政治風險遠甚于商業風險中考量自己的投資行為,否則這些中國最大的錢袋子,就不會在互聯網創投大潮當前作壁上觀,就不會在當年若干個小阿里巴巴最后不得不投靠外資否則就只有死路一條的時候投以冷眼。
1980年代中后期,國家金融政策開始向市場經濟有限開放,推出了“項目計劃經濟評價”以補充“項目可行性研究”的不足,其中最重要的改變是增加了動態投資收益率測算以及投資盈虧敏感度分析。這個新的體系無疑是認識到了市場的非計劃性,認同了投資回報存在不確定性。但是這個評價體系依然是建立在制造業基礎上的,其投資用途,仍然僅限于生產資料、設備費、管理費、人工費、流動資金等傳統元素,偶然涉及智慧元素,也必須是價值明確的有權威證書的技術專利。
除了非商業考量的在1990年代推出的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之外,其他各行各業的商業評估就在國家層面的這兩個評估模板中“自由地”發揮想象,套路只要走偏,銀行一概不認,于是地下錢莊才有機會,外商投資覬覦得逞。
中國目前到底有多少對創意產業充滿敬意的職業投資人,能夠理解創意產業的真正價值,在于為特定人群的某個特定需求提供了超乎既有成就、成全內心渴望、再次刷新人類智慧極限,從而建立起想象力與技術結合之上的現實可能。這種可能既可以是一個商業平臺以承載諸多的商業模式,亦可以成為一款工具,嵌入各類商業模式中的產品、渠道或終端。適合中國創意項目可靠評估模式的誕生或需假以時日,但是我們現在亟待解決的,首先是砸開傳統產業強加在創意產業身上的思維桎梏。
“你這個項目的贏利模式是什么?!”
多少個剛才還在路演臺上激情四射慷慨激昂的年輕人,接到這個問題后立即就結結巴巴語無倫次了。經歷過多次尷尬狼狽而經驗老道的干脆隨嘴胡謅,反正他知道這樣問的投資人不會認真反駁因為你也跟他一樣不懂,你只會接著問他有沒有市場調查啊數據多少啊要錢主要用來干什么啊這些他只能繼續胡謅的套話。你腦袋里塞滿的其實都是你在傳統企業傳統項目當中的可行性分析,你認為創意者必須拿出他今天的財務損益表才有資格和你談投資。此時的你更像是一個投機人而不是投資人,你不僅不關注創意者的未來和明天,你對他本人和他的故事也根本沒有興趣。
如果你是故意誘導他胡謅,那么這可能是因為他和你要不要投錢要投多少錢,半毛的關系都木有!
創意項目的精髓,不是可以用公式來計算的物質和金錢投入后的增值,而是人的智慧是否可以改變時下和未來的不可預見性。一項成功的投資,正是能夠預見這個創意一旦實現將會帶給社會多大的改變。之所以稱之為創意產業、創意項目,一定不是僅僅借助于互聯網工具簡化或改變了傳統經營項目中的渠道和流程,而是貢獻出一個從無到有,或者從量變到質變的新體驗。
創意項目的評估基礎,不是成本預算法,更不是中國銀行系統投資收益表上預算好的盈虧界限,智慧以及智慧產生的創意本身具有巨大的不可評估性,包括損失的不可評估和收益的不可評估。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如果不承認這一點,就只能繼續做傳統產業投資,卻不合適到創意創投產業來混。
項目實體化以后的管理模式和贏利模式(也叫商業模式),的確是投資人需要審視和經理人需要全力投入的急所。但是對創意創投階段來說,問題不在于創意創業者多在忽悠投資人,也在于有些山寨投資人提出的是一個偽命題。就像他要投資一個偉大的畫家,卻認為投資大約只需要斗室一間的租金和一堆紙筆顏料。搜索一下近年來那些成功的創投項目,相信我們得出的結論會是:只有偉大的職業投資人,才配得上孵化和擁有偉大的贏利項目。
創意投資人可以沒有創意,不代表他們不會欣賞創意,評估未知,從當下弱小中孵化未來巨人。任何創造都與世間萬物一般魚目混珠良莠不齊,創意創業者們也不出其外,需要獨具慧眼的是投資人,所以不要總拿贏利模式這種蠢問題來秒殺任何一個夢想家。
原載于《現代物業·新業主》2015年第8期/總第333期
(責任編輯:現代物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