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才管理學會和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人力資源策略及發展研究中心,于去年7月至今年9月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92個工商機構、12個行業的薪酬及福利數據。當中七成機構預測來年基層員工將加薪4.5%,主任或專業人員加薪5.1%,加幅較今年的4.2%至4.9%高。
行業中以零售業加薪幅度最大,達6.5%,加幅最小的飲食業及紡織制衣業,僅4.3%。調查機構承認,明年加薪幅度未能追上通脹,強調企業調整薪金的考慮主因是“機構整體業績”及“員工個人表現”,企業要生存,才可提供合理回報給員工,而加薪考慮會撇除通脹因素。
該調查顯示,基層員工薪酬以“物業管理及相關服務”行業加幅最高,達11.5%,但預測來年只獲加薪3.4%。今年企業裁減及增聘人手中,亦以“物業管理及相關服務行業”最多。
事實上,自最低工資法例實施以來,物業管理行業人力資源呈兩極化發展,一般中下價物業,招募前線員工,比以往容易;豪宅業主在尋找合適員工,則比前困難。根據香港物業管理公司協會表示,物業管理員月薪,以每天工作12小時為一更計算,由法例生效前,平均港幣七千元,跳升至九千多元,加幅達30%。以物業管理前線工作人員的學歷及技術水平要求而言,新的薪酬水平的確吸引到一批其他行業,如的士司機、速遞員等自雇行業的人員考慮轉業。但在豪宅方面,情況剛好相反,因其從業員一般起薪點較高,所以在這次最低工資法例下,受惠不多,而且有跡象顯示,前線工作人員有流失趨勢。個別豪宅,最近出價月薪港幣一萬四千元,仍未能聘請一個略懂英語的保安員,這已是香港一般大學畢業生工作兩年后的薪酬水平。
在最低工資法例的保障下,一般從事低技術工種,或體力勞動的工友最為受惠。薪酬調整后,業主在管理費用的支出,平均上升2.5%到5%不等,因為受惠群體,也包括清潔工友、樓宇設備維修技術員等一眾前線服務人員。其中有小部分年長工友,成為新法例下的犧牲品,其職位被較年青者取代,無奈被迫下崗,但目前還未有出現行業大換血的跡象。因應社會輿論壓力,大部分物業管理公司,都愿意向午膳時間未能離開崗位的員工補償一小時的工資作為“飯鐘錢”。
部分業主為了節省開支,在不影響服務水平的大前提下,大多從裁減人員著手。也有業主將原有的保安兩更制 (即每更12小時),改變為3更制 (即每更8小時),從而優化保安質素,避免保安員因服務時間過長而產生勞累。
物業管理公司是實施新工資保障法例下的大輸家。業主因工資增加向管理公司開刀,強迫公司減收經理人酬金,管理公司為保服務合約,又因市場競爭激烈,無奈啞子吃黃蓮,被迫接受。有部分管理公司,因為早前簽下長年期的包干制合約,以定額費用承包管理服務,所以無法調整收費,導致嚴重虧蝕,甚至倒閉。新法例同時產生漣漪效應,影響包括其他原本薪酬略高于最低工資的員工,如文員、初級物業主任、工程督導等。因要顧及他們的薪酬與領取最低工資的同事逐漸拉近的情況,在水漲船高的原則下,他們的收入也得要作適當調整,使其與最前線同事們的薪酬保持一定距離,以免發生下屬薪酬比上級高的尷尬局面。種種情況,使物業管理行業成本增加,卻不能將之轉嫁客戶,導致行業生態惡化,經營日益困難。
整體而言,最低工資法例保障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標準,但也改變了物業管理行業的成本結構,隨著此法例的實施,香港一眾政客,食髓知味,繼續窮追猛打,迫特區政府實施最高工時法例,到時肯定對物業管理行業帶來一定沖擊。
原載于《現代物業-新業主》2011年11期/總205期
(責任編輯:現代物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