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平臺?在現代商業的語境中,平臺指構成一系列特殊商務活動所需要的環境和條件。當商品經濟演化到市場經濟時,最明顯的改變是買賣雙方可以不完全按照滿足自己使用需求的目的完成交易;換句話講,在市場上發生的交易行為中,第三方出現在交易的某一個環節并經手交易的過程已經常態化,從這個角度上可以得出結論,即承擔第三方行為的載體也就是我們所談論的“平臺”。
雖然平臺的構建是一個龐大并抽象的課題,但是在IT行業里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阿里巴巴、淘寶、App store、itunes等產品名稱如雷貫耳,高科技領域的輝煌成果給了物業管理人豐富的想象空間,平臺的構建成了很多企業的既定目標。許多物管經理認為:高效率的社會節奏要求生產力越高的人耗費越少的時間與精力去自理生活;另一方面,助理(或是管家)的服務定位使經營成本快速提高,在物業管理企業無法通過市場杠桿的作用提升物業管理服務費的困境面前,滿足業主對高質量服務的需求將導致企業背負沉重的負擔。在這個提供物業之管理與服務的行業內,企業不但充分掌握潛在消費者的信息,而且能夠洞悉業主的消費取向,因此,在任何一個與業主的衣食住行、茶米油鹽相關的交易環節,都有滲入的機會,平臺的建設必將有效帶動新的利潤增長點。
但是,如何建設平臺依然困擾著許多物業管理企業。
平臺所經營的主體,是各種各樣的資源,只有當企業足以利用這些資源,為其提供優質的管理或者服務,企業才具備了贏利的充分必要條件。根據目前的情況看,雖然物管企業掌握大量的資源,但是卻并不具備管理和服務資源的能力。在物業管理行業中,存在很多構建平臺的理念,也有一些企業躬行實踐。隨著社會分工愈加細化,各個行業的專業化和科技化程度越來越高,現代物業管理企業構建平臺的思路將會使日后的經營面臨更大的風險。
縱觀整個中國市場,分布著大大小小、無以計數的數據庫,任何一個商家只要付出很小的成本,就能建立客戶信息的數據庫,除非物管企業在物業出入口處設置實體防火墻,業主出不去,商家進不來,否則企業手中的業主信息被復制到商家的數據庫中并非難事——有時,商家所掌握的業主資料甚至比物管企業詳細數倍。沒有數據庫的優勢,再多的資源也無法兌現。此外,以組辦活動、商務論壇的傳統方式搭建平臺,只能達到臨時創收的目的,甚至只能做到品牌的推廣。因此,越來越多的物業管理企業開始進入高科技領域探索,例如開發電子商務平臺或者“會員制”消費平臺(例如憑借一張磁卡可以享受物業周邊各種消費的折扣)。目前,物業管理企業的人才構成幾乎不可能完成科研攻關任務,電子商務的開發進度嚴重滯后,同時維護平臺運行的服務市場已經趨于飽和,“會員制”消費平臺已經進入各大銀行的視野,物流的江山也被大集團劃分得明明白白。因此,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沒有高額的投資,平臺的規模效應無法得到實現,而小型的平臺最終難逃被大企業或是其他服務行業聯盟吞噬的命運。
那么,平臺建設是否適合物業管理行業?答案是肯定的。從平臺的概念出發,構建物業管理企業之平臺的核心在于服務的外包。在管理與服務方面,物業管理企業必須權衡,平臺究竟建立在管理的層面上還是服務的層面上?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管理層面上的平臺運營靠有效的、合理的、合法的機制;而服務層面上的平臺會使物業管理企業成為中介商,在交易過程中不斷地斡旋雙方。
如果在服務的層面上構建平臺,眼下物業管理行業所面臨的問題今后依然無法得到解決。另外,構建平臺所需的科研和融資能力是物業管理企業的短板,加上業主無止境的需求會給企業帶來極大的壓力,同時,物業管理企業必定無法避免和該平臺之外的或其他平臺的服務商展開競爭,其贏利目標仍屬未知。供應商需要的是客戶資源,業主渴望高品質的生活體驗,物管企業要得到低成本投資,高利潤回報的結果。所以,竭力推行外包服務機制有效運行才是物管企業在管理層面建立平臺的首要任務,否則,任何嘗試的后果也許僅僅是成為燒錢的工具。
原載于《現代物業·新業主》2013年06期/總第260期
(責任編輯:現代物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