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漲工資”,“馬上有車”,“馬上有房”……馬年還沒有來,這匹馬已經累得夠嗆。為何會有如此多的“馬上”?或許,是蛇年過得太快,想要實現的愿望都還沒有實現,一下就過去了;又或許中國進入快車道已經太長時間,即使想慢,慣性猶在;再或許,習慣了快,還覺得不夠快,還希望再快些。
按照往年的慣例,2013年12月,《現代物業》推出每年一度的物業管理大事件評選活動,由440余位與物業管理密切相關的人士,從編輯部推選的14個事件中,投票排序得出前十大事件。直到最后的排名結果出爐,編輯才發現,推薦的14個事件和“快”或多或少都有關聯。
其實,要說2013年的中國,除了新一屆政府正式開始執政外,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首次明確下調GDP目標,“發展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絕不能以犧牲生命為代價”等官方論調被一提再提?墒,慣性太可怕。這一年當中,曾經被冠以“某某速度”的后遺癥逐漸一一顯露出來:一邊是“海砂房”岌岌可危,一邊是地陷大坑吞人不絕;一邊是“鬼城”連片,大量新建房屋空置,另一邊是重拳打擊群租房,大城市中的大批中低收入者只得另尋他所;一邊是半個中國霧霾滾滾,進入“寂靜嶺(注:恐怖電子游戲,以彌漫的大霧場景而著名,后被改編為電影)模式”,另一邊是機場大霧彌漫,乘客哄搶盒飯。
城市過快發展所造成的各種弊病,似乎在2013年這一年之內就全部爆發了出來。北京“7·12”暴雨依然歷歷在目,整整一年過去,“市區依舊‘看海’,地庫依然澤國”;然而禍不單行,青島挖裂輸油管道爆炸造成60余人遇難又是慘痛一課。實在想問一句:地下空間為什么沒人管?與此形成對比的卻是地上世界的豐富多彩:各種奇葩構筑物頻繁占據高層建筑頂部空間;發展智慧城市的號角也在各地紛紛吹響,帶寬20M和小區公共區域配備無線網絡被寫入建設指導文件。
快,外在表現為各種悲喜劇,內在則是人心的焦慮。正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喬新生教授點評長水機場保障危機中說:“機場的應急方案是寫在紙上的,而乘客的焦急是寫在心中的。”又正如許多人對已頒布十年的《物業管理條例》的評價——“早已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的需要,亟待修訂”。正是各種焦慮,讓人們恨不得快刀斬亂麻,其實心里求的,無非是平平靜靜和安安穩穩。由廣場舞引發的各種對戰不正是如此嗎?跳的人圖個喜樂,不跳的人圖個安寧,何過之有?據說,有位大學生,受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啟發,用無線耳機的方式解決了小區廣場舞擾民的問題,我真心佩服他能有如此洞察力。因為追求幸福,其實并不難,難的是不對抗,是內心真正的平靜。
慢一點,多一點思考的空間,生活會更美好。尤其對于每天都要朝夕相處的物業管理者、業主、租戶、鄰居、同事,不更是如此嗎?
今年的大事件調查,承蒙各位厚愛,點評異常豐富,故今年多挑選了一些點評意見分享給各位讀者。不少參評人也推薦了自己心目中的大事件,也列于最后部分呈現(其中一些事件由于時間因素,或與編輯部推薦事件重疊,故未能列出)。當然,同樣要感謝那些沒有來得及點評的受訪人,您的意見依然很重要!
好了,現在馬上進入2013物業管理十大事件——
原載于《現代物業·新業主》2014年第1期/總第281期
(責任編輯:現代物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