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管理服務的評標,是評標專家依據招標文件的規定和要求,對投標文件進行的審查、評審和比較,確定中標人的活動。評標活動直接關系到招標人能否得到最有利的投標,是保證招標成功的重要環節。歧視性條款往往在合法、公開、公正、公平的外衣掩蓋下,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會在一定程度上擾亂物業管理招投標的正常秩序,破壞通過招投標實現優勝劣汰的規律。因此,增強在評標中對歧視性條款的識別,對提高評標的公正性,預防和糾正不正當競爭具有積極意義。
歧視性條款產生的原因
物業管理服務類項目歧視性條款產生的原因很多也很復雜,分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地方保護主義。招標人在編制招標文件時,往往以保護當地物業服務企業為由,設置歧視性條款,限制外來企業的投標。
二是為內定企業量體裁衣。在編制招標文件時,根據招標方內定企業的優勢設定投標條件,甚至門檻設定很高,從而將眾多企業拒之門外。
三是在評分點故意設置畸高或畸低的分值,使極具優勢的企業在某項的得分畸低,而將不具優勢企業的得分抬高,將不同競爭力的企業的優、劣勢分值拉平,造成優勢不優,劣勢不劣,以保護內定企業的中標概率。
四是淡化實質性條款內容。有的招標文件故意淡化實質性條款的要求,細化非實質性內容,使非實質性內容分值提高,同樣能使競爭力不強的企業中標。
五是長官意志或甲方意志的干涉。在招標文件中增設與招標物業項目無關的內容,或過度市場化的條件,使絕大多數具有潛在競爭力的企業望而卻步。
六是招投標中介組織與不正當競爭企業,通過暗箱操作獲取不正當的經濟利益。
七是對物業管理招投標政策、法規不熟悉。由于一些招標組織對物業管理招投標的政策、法規不熟悉,無意中設置了歧視性條款。比如,將工程類、貨物類的招投標文件的條款錯誤地挪用到服務類的招標文件中,使投標企業無從適應。
八是投標企業缺乏對歧視性條款的識別能力。事實上不少投標企業在不同程度上缺乏對歧視性條款的識別能力,這也助長了一些組織設置歧視性條款。
歧視性條款設置的案例
案例一:注冊資金歧視性條款
某招標文件規定本次投標企業需具備二級及以上的資質,在資信分中這項設6分,評分標準是注冊資金300萬元得1分,每遞增500萬元加1分,最高得6分。評標結果是一家二級資質的企業中標,一家一級資質且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敗北。主要原因就在注冊資金得分點上,該一級資質企業的注冊資金為500萬元(國家規定一級物業服務公司的注冊資金最低為500萬元),根據評分標準該項得1分,而中標的二級資質企業的實際注冊資金是5,000萬元,得6分(滿分)。這就是典型的歧視性條款。事后,敗北的一級資質企業雖心存疑慮,但未提出質疑、投訴或行政復議。
案例二:經營時間歧視性條款
浙江省某市進行的一次政府采購(物業類)評標中,招標文件設置了投標單位經營時間的歧視性條款。其評分方法如下:投標單位經營時間≥20年,得4分;投標單位經營時間≥15年但<20年,得3分;投標單位經營時間≥10年但<15年,得2分;投標單位經營時間<10年,得1分。因為經營時間≥20年的企業,在浙江省內只有2家,這就意味99%的企業不能得到4分,這是對大多數物業服務企業的歧視。
案例三:企業資質歧視性條款
浙江省某市政府采購非住宅物業類招標中,將三個項目合并招標。其中城市展示館建筑面積為18,872平方米,民防應急指揮中心建筑面積為12,051平方米,審計局建筑面積為7,120平方米,三項合計建筑面積為38,043平方米。按照《物業管理資質管理辦法》和《物業管理招投標暫行辦法》規定,符合三級及以上企業均可投標。招標文件也是這樣要求的,初看完全符合相關政策,并無歧視性條款的痕跡。但該項評標賦分中卻出現了以下內容:“一級資質得5分,二級資質得3分,三級資質得1分”的要求。造成一、二級資質企業得分拉開2分,一、三級資質企業拉開4分的狀況。使眾多具有潛在競爭力的企業望而生畏,放棄投標。
。ㄎ赐辏
(責任編輯:現代物業)原載于《現代物業·新業主》2015年第9期/總第33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