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創業辦公社創立于2010年,是國內較早的聯合辦公室運營機構,總部設在上海華山路上的一條小弄堂里。此處是靜安寺繁華鬧市附近少有的安靜區域。二期場地位于靜安區昌平路,于2012年3月開幕。2013年9月,聯合創業辦公社宣布和中國加速(Chinaccelerator)孵化器達成戰略合作。中國加速是中國第一個以導師為驅動并提供種子基金的創業加速項目,幫助IT領域充滿創新能力的創業者成功建立自己的公司。 至2014年底,聯合創業辦公社在上海、北京共運營12個創業空間,場地面積近一萬平方米,客戶群體以互聯網創業、創意及自由職業者為主。小豬短租、海丁網、Uptake等互聯網企業或團隊從聯合創業辦公社成功走出,或進入孵化器項目。 聯合創業辦公社創始人鄭健靈(Bob Zheng)是位“80后”“海歸”,目前身在加拿大的他告訴《現代物業》,聯合創業辦公社沒有任何官方或大型企業的資助背景,主要是靠自有資金運作,最近剛剛收購了國內第一家聯合辦公室。能夠做到現在的規模而且還可以保持較為良性的運轉,鄭健靈認為這是有些幸運的。 今年,全社會掀起“創業熱潮”,毛大慶從萬科離職后宣布開創中國版“WeWork”(什么是“WeWork”?請見本期《世界各地的“眾創空間”》),“京東奶茶店”也于5月初高調開張,經營“眾創空間”忽然間成了時髦行當。經營了5年互聯網創業空間的鄭健靈對此卻保持著冷思考。他說,在國外,創業咖啡館并不像國內一樣流行和熱門,因為對創業者而言,創業空間僅僅是個空間,即便是在一塊草地上也可以創業,關鍵在于了解他們為什么選擇這塊“草地”而非那塊;如果脫離了創業的基本生態環境,僅把創業空間的經營當成“二房東”的生意,那么創業空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聯合辦公”該如何理解 《現代物業》:面對今天運營的高成本和客戶群體的低資費,如何保證聯合創業辦公社的盈利能力?尤其在二三線城市,沒有北上廣創業的氛圍,對新型辦公方式的接受度也不高。 鄭健靈:可能不僅出現在二三線城市。我們最近剛剛收購了中國第一家聯合辦公空間,所以(運營不佳)這樣的事情在一線城市也會發生。很多時候問題在于怎么看待聯合辦公這件事情。我覺得在美國也好,在歐洲也好,聯合辦公的興起,原來是大家自發的行為。因為在紐約、硅谷這樣的地方,辦公租金很高,很多創意、創業的人群希望能夠聚集在交通比較方便的地方交流,所以聯合辦公的興起,就是大家看到一個好的地方,喜歡但租不起,就帶朋友一起去,然后朋友叫上朋友,大家就可以把這個地方給租下來,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分享經濟模式。 其實在上海和北京,雖然有需求人群在,但租金又要比二三線城市高很多,所以聯合辦公本身的重要性,不在于租金高低或人群多少,而是在這樣一個空間里面能不能聚集起來這樣一群人,大家可以互相在一起分享。不管二三線城市還是一線城市都有這樣的社區在,關鍵是如何能夠找到這個社區。 對于聯合創業辦公社來說,從來都不是因為有空間所以去開空間,更多的是因為社區成長到了里面的很多企業對新的空間有需求,那我們再去尋找這樣一個空間,我覺得這是我們和很多其他的聯合辦公空間最大的本質不同的地方。 (未完) 原載于《現代物業·新業主》2015年第5期/總第324期 (責任編輯:現代物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