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1月13-14日,由全國房地產經理人聯合會(以下簡稱“全經聯”)和億達軟件新城聯合主辦的“首屆全國產業園區創新發展大會”在武漢舉行,會議圍繞產業園區在“互聯網+”時代如何轉變發展模式,產業園區與O2O結合等熱點問題展開討論。部分觀點由《現代物業》選取如下。
未來園區是共享、共建、社群和孵化
周世義(全經聯園區地產委員會副主任、北京經開投資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轉型的背景
從經濟發展和園區發展的現狀來看,情況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一是新經濟時代的來臨,F在發展到知識經濟,實質是以信息革命為導向的新經濟形態。目前宏觀經濟正好處在非常特別的時候,每個企業都受到影響,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產生巨大影響。二是產業園區運營本身的發展歷程決定了一些變化,把產業園區運營當作房地產開發還是當作產業來做,兩者差別很大。目前,傳統的開發模式、運營模式現在發展為以用戶為核心、建立比較強的客戶關系的新型經濟模式。創新是整個產業園區的核心,服務是表現形式。
園區特征和今后的發展目標
產業園區本質上都是建立在土地資源之上的,產業園區要通過土地資源使這塊土地能夠產生更大的社會價值,要持續為政府為社會產生價值,從本質上和房地產開發有很大區別。
一個好的產業園區要通過整合各種資源,使資源持續發揮效應。我們把產業園區看作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大家都在講生態,產業園區內部是各種企業、各種關聯性的企業,產業園區的外部是各種服務和各種資源的提供,再外部是社會環境,最后是整個自然環境支撐,這個是我們研究的完整生態系統,產業園區應該建立在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之下。
如何形成完整的生態系統?產業園區的建立首先需要開放性,并且是高度開放,同時還要具有循環——內部循環、外部循環和系統的整體循環;其次要多層次,層次越多越豐富,系統越活躍;再次是本土性,進行園區設計很強調園區的綜合性,園區內最好有住宅、辦公和商業的各類配置,這本身就是從碳排放角度來考慮的,我們認為產業園區中的員工應該住在產業園區附近,盡快把時間投入到生產和研發中去,所以在園區附近配置住宅也是為了減少碳排放,一定要具有本土性;然后是經濟性,園區內部各種設施、各種服務要齊全;此外還有演進性、調節性,通過這些,最后推動產業生態的實現。
產業生態的實現會產生網絡聚集效應,網絡聚集效應是園區內的關聯企業和園區外的公共服務,以及園區外的其他資源之間產生比較好的生態性聚集效應,使分工更加合理更加專業,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都得到大幅度提升。園區會更方便,更適合于創業者和園區生產者。
新經濟下園區經營模式的重構
經過探索和思考,我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可能會是園區經營模式轉型的重點:一是與資本市場的結合;二是產業鏈更加復雜;三是能力的專業化,管理的精細化;四是互聯網思維。
未來會有幾個關鍵詞,對園區運營產生更多的影響:
一是“共享”,主要是園區資源的共享,園區內各種服務的共享,還包括今后園區人力資源的共享。
二是“共建”,是建立在園區內的企業和企業之間,大家共同來建立這個園區,而不是說僅開發商一家在建立園區,除了開發商本身建立空間和提供必要的專業服務之外,還需要其他社會資本和社會服務的參與。
三是“社群”,在一定程度上隨著企業和企業之間在園區平臺上更多接觸,更多聯系,會形成企業社群和企業員工之間的社群。
四是“孵化”,就是在園區企業和企業之間、園區里的員工和員工之間的交流時會產生新的產業孵化,也會產生新的業務內容。
(未完)
(責任編輯:現代物業)原載于《現代物業·新業主》2015年第12期/總第34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