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業管理行業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將受制于物業管理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目前物業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依然是依賴于全國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校相關學科的專業教育,因此學校教育仍將對物業管理的專業基礎構成產生決定性的作用。從我五年多來在《現代物業》的辦刊經歷去觀察,發現在教育中存在一些不盡合理的現象,希望提出來供我本人,以及其他媒體工作者、教學工作者共同反省,一起做出改進。
第一,關于文章抄襲
抄襲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抄襲思想,這是上等的抄襲;第二個層次是抄襲方法,這是中等的抄襲;第三個層次是抄襲成果,這是下等的抄襲。這三種抄襲現象目前嚴重地存在于我們的行業當中。
2005年我參加了某省組織的國家勞動部職業資格鑒定,并在中級職稱物業管理師的鑒定中出任論文答辯委員會主席。我發現在參加答辯的論文當中,存在不同程度抄襲的高達40%以上。在我們的大學里面這樣的情況有多少?我沒有經過研究,不好下結論,但是在現代物業編輯部收到的文章當中,論文的抄襲現象仍然比較普遍。在編輯流程的五個程序中,其中第二個環節就是查偽——也就是通過第一個環節確定稿子屬于雜志刊登范圍之后,都要把作者的名字和單位隱去,讓編輯把這篇文章拿到網上和其他各種我們能掌握的渠道上去查證,看看文章是不是有抄襲。本來編輯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也非常有限,他需要用很多的精力去學習,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識以提高自己的編輯能力,可是現在卻必須花費寶貴的精力去查這篇文章是不是抄襲。
抄襲之害已經不必用語言敘述,這個現象相信也不是物業管理行業獨有,但是在物業管理行業既然存在,就應該是行業中的教師、企業領導、編輯以及廣大的從業人員和學生,首先予以糾正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關于弱勢群體
在媒體工作當中,我們國家以及世界各國,都有一個社會公益原則,簡單比喻就是“寧愿讓馬餓瘦,不要讓羊餓死”。也就是當某一種傷害不可避免地發生時,要盡可能的保護相對的弱勢群體。而通常我們說的弱勢群體,是指他由于經濟方面的權利相對的薄弱,而導致了他的政治權利以及公民權利的相對薄弱。弱勢群體在某個特定的環境中相對存在,正如相對于億萬富翁,百萬富翁可能是弱勢群體,相對于領導,普通的員工可能是弱勢群體。但是物業管理企業、業主和大學的老師相對于社會廣大的層面來說并不屬于弱勢群體,他們在爭論弱勢群體的時候,實際上這種示弱的表現,不僅潛伏著利用媒體對弱者的同情進行不正當競爭,同時還一步步損害著職業的自尊,由于損害自尊而不能體現行業自強,沒有自強而難以實現行業自救。
第三,學以致用,但要恰到好處
學問可以分為好的學問和壞的學問,但是不要在能不能有用這個問題上追求得太高。數學教人邏輯思維,物理學教人空間思維,化學教人物質轉變的思維,都是非常美好的學問,不能因為暫時的需要,比如這個學問它是不是有用?是不是能幫我賺錢?是不是能幫我評職稱?是不是能幫助我就業?就這樣選擇和拒絕學問。這是一個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考慮的問題。
在文章的編輯過程中我們能發現,作者的知識結構單一,他的見解就難以產生。一個作者的學問是很單薄還是很豐富,將導致他是更在意得出的結論可以拿來做什么用途,還是更在意在研究過程當中運用一些比較正確的程序和方法,從而使其成果產生應有的價值。
第四,出名不要在弱者之前
任何一種競爭行為,戰勝一個強勁對手或者是在市場競爭中獲得自己的地位,這至少是有血性的表現。但是,如果我們的老師在學生的文章前面,或者是領導在下屬的文章前面署名,實際上真正的作者即原創人員是學生或者是下屬,那么這樣的署名方式實際上傳遞的是這么一個信息:創造屈服于權力!這種現象我不知道在大學當中存在多少,但是我在審稿的過程中看到比較多。這些年輕學者、學生或者下屬,他們的創造力在這種時候面臨了一種挑戰和一種壓力,我覺得這對年輕的學者和其他年輕的研究人員非常不利。因為這樣會扼殺了他們創造的信心,會導致我們默認潛規則,潛規則一旦得到默認,就變成顯規則。潛規則之所以叫潛規則,至少還因為它有見不得人的地方,可是潛規則一旦變成顯規則,就將公然漠視社會的不公平:少數人受益和多數人倒霉是應該的!可以想象一下它發出的信號有多么可怕,潛規則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適應它,最后的結果就是大家都在飲鴆止渴。
第五,獨立思考,培養智慧
我并不反對在學校培養學生的道德和能力,但是我認為教育學生能夠辨別什么是道德和能力或許更為重要,正如我們會不會辨別“三從四德”是不是道德,比有沒有“三從四德”更重要一樣,因此我覺得更重要的問題是教育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一個民族最關鍵的問題是要有智慧,他才能區別什么是真道德,什么是偽道德;才能區分什么是真正的能力,什么不是能力。知識有差異,能力有高低,但是智慧卻是平等的?偛糜锌偛玫闹腔,教授有教授的智慧,教書有教書的智慧,掃地有掃地的智慧。我們學習模范,我們崇拜權威,最后的目的就是超越他。如果沒有人超越愛因斯坦,全世界人類的物理學肯定不會進步。
我們很多物業管理人寫的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去引述權威的觀點,卻沒有將權威的思想用作開啟自己研究方法的鑰匙,人云亦云,毫無獨立主張成了學術研究司空見慣的最常態。對于讀者,我相信他們都非常希望能夠從文章中看到智慧的火花,讓我們每一個人從每一種思想的智慧當中,體味人生的無限愉悅。
第六,創新有代價,堅持才會贏
在非洲的沙漠地帶有一種松毛蟲,是一種昆蟲的幼蟲。它為了在干旱的地帶維持生存就要經常遷徙,遷徙的時候環境非常惡劣,松毛蟲為了節省能量就都排成隊,一個個緊跟在前一個松毛蟲的尾部。這樣就可以依賴前面同類對地面的降溫而節省體力?恐L期適應成為一種習慣后,這種毛蟲在長途遷徙的時候,它一定要咬緊前面松毛蟲的尾巴,而當第一個領頭的松毛蟲碰到了障礙沒辦法前進時,其他所有的松毛蟲都會重疊地壓在它的身上,這個松毛蟲團隊就全部死亡。
沒有創新的模仿,對權威的盲從,對過去既有事物不加分析判斷的接受,最后的結果會是什么樣?我們人,我們物業管理,我們一個行業,我們一個團隊有多少在跟著松毛蟲學習呢?比如我們經常見到師生們對法規滯后的批評,但是我發現,當法規已經做了重大的改動時,我們有的學生拿到的教材依然不變,甚至有的還是講2003年《物業管理條例》頒布以前的狀況。很多法規比如維修金等已經做了調整,但是教輔里面也沒有及時跟上。這個時候,我們編教材的人,還有學術領頭人,或者是行業的帶隊人,是不是在培養一種松毛蟲式的前進方式呢?
第七,用常識進行判斷
我覺得對于一個社會現象,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能不能運用常識進行判斷。社會常識不是一個個體智慧的上限,但是卻是集體智慧的底線。就像衡量一個國家是否貧窮與富裕,關鍵是看最窮的人有多窮,而不是看最富的人有多富,那么常識水平的高低,就是一個民族智慧的表現。
智慧的含義有很多,“將心比心”就是一種智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崇尚科學、反對迷信”……這些東西都代表一些智慧、一些常識。我記得在“文革”剛剛結束不久,有一個大學生為救一個掉在糞坑里的農民而犧牲,這在全國引發了大討論:國家培養大學生花了那么多金錢他該不該去救一個農民?這個問題在民間進行討論我覺得可能有一定的價值,但是在知識層進行討論,我在今天來看覺得這是知識界的恥辱,因為它把人道主義和金錢放到一桿秤上去稱量。再比如去年的“周老虎”事件,在已經有很多人知道運用常識去判斷其真偽的時候,依然還有少數權力人士百般抵賴,無視中國百姓已經提高了的社會常識。因此運用較高智慧含量的常識去觀察和分析事物,基本的目的是減少被動盲從和沖動極端,從而避免把樸實的真理假深刻化,把合理的需求偽道德化,把客觀的存在去真實化,把瀆職的表現泛法規化。
基于對學生智慧開發的常識教育,并不是依靠學校一力可為,它終將受制并回報于行業主管、教育主管、乃至整個中國公民社會的智慧基礎和常識基礎,它或許真的超出了學校教育,但我深信這是教育之本。
——根據在“現代物業發展論壇·‘教育·科研·就業’會議”上的演講稿整
原載于《現代物業·新業主》2008年6期總第89期
(責任編輯:現代物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