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于《現代物業·新業主》2018年06期/總第426期
改革開放四十年,開放是本,改革是型,開放是改革的前提和保障,改革是開放的必然和結果。如果只談改革,忽略開放,其實是重表輕里,本末倒置。
四十年前的改革,曾經是起因于“文革”后期窮途末路的經濟困境,猶如安徽小崗村的農民,依靠生命中殘存的求生意識,可以突破制度的極限,在周遭的絕望中拼出性命的一搏,動機卻僅僅是希望自己不要被餓死。這樣的“改革”是從生物本能的一側驅動,才具有了萬眾所向的垂憐和仿效。后來所有的著書立說汗牛充棟,價值卻不足常識判斷之萬一:這是人性的勝利,這是遍地的饑民突然看到有幾個農民能從自給自足的土地上不僅是活著而且是健康地還附帶一點尊嚴地活下來。
因此,小崗村的農村改革,與其說是出自政治發動需要而重構制度邏輯——正如無數學者后來總結的那樣,不如說是卑微的生命在最殘酷荒唐的危機時刻的生理性自救。這個自救的過程給予人類的啟示,絕對不是制度的預先安排有多么的高明和正確,而是道法自然和尊崇人性的必然結果,是順應社會與人心的愿景,不把意識形態的需要凌駕于自然法則和經濟規律之上,而取得的輝煌成就。
隨后而來的工業化改革,特別是經貿領域的改革,得益于小崗村的先行,卻已經因為肚子里有食從而腦袋里有了想法,才真正有了主動開放的后知后覺式的啟蒙,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改革,正是從這個節點開始,在小崗村的示范效應指引下,萬眾一心,上下一致,以開放為前提,用蘇醒后理性的人心,撩開沉重的鐵幕,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改革偉業。
不會做生意?先開放市場!沒有資金和技術?先開放外交!不會搞建設?先開放土地!沒有知識和文化?先開放教育和資訊!
不會自己就業?先開放那些幾十年來對全體中國人的身心約束!不知道自己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先開放那些中國人不敢想不準想的身心桎梏!不知道如何預判我們的未來?先開放以往不準我們討論和不準我們知道的輿情!
如何給改革定義?改革的本質是求變,目的是通過革除積弊走出通途,當目的有待驗證之前,怎么能堅信必須求變呢?有些時候,與求變對立的堅守與執著恰好才能到達光明的彼岸,因此,改革不是必然而是手段,是策略選擇而非政治正確。假如從因果論來看成效,這正好就是“改革”本身的悖論——因為改革就是代表試錯,代表未知而先行,只不過是主動而理性而不是迫不得已的盲動。從動機論上則難免落入既得利益者預設的陷進,看起來大家爭辯的是民族大義,其實內心打的是圈子小算盤,結果不免顧此失彼,甚至強者多占,劫貧濟富,導致富者不服,貧者不平,一齊怪罪于“改革”!
只有開放,才具有不可逆的必然性。在改革+開放中,“開放”才是核心驅動力,才真正帶給近代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偉大的經濟奇跡。如果“改革的中國”還存在爭辯的話,相比四十年前,一個“開放的中國”則是有目共睹和眾望所歸。因此我們也可以也應該肯定的是,今天中國的成就是改革的成就,更是開放的成就;一個是否開放的中國,遠比一個是否改革的中國更重要,正如一個人或一個群族,要開放地學習,開放地思考和開放地行動,遠比是否需要改變和能夠改變自己更重要。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改革沒有正確與錯誤但是卻有成功與失敗。困獸之斗是突圍不是改革,唯局部利益拆東補西最多或許是改良而非改革,沒有民意基礎的全民動員不是改革,奢望昨日輝煌再現歷史能夠輪回亦同樣不是。以改革之名將既往窠臼作為撬動未來的機樞,只會導致更多口是心非的旁觀者和異見者,而少有社會精英和廣大民眾的積極主動進取。只有廣大人民群眾,廣大黨員干部思想開放、言論開放和行動開放所能煥發的巨大潛能,才是改革大業新一輪的驅動力和生產力。 (責任編輯:django) |